俄国著名的思想家别林斯基说过,母亲对孩子是用自己的心血神经和自己的整个生命来疼爱!她的爱首先是生理上的、天生的。因而她的爱是超越一切的。

       瑞士小儿科医生舒蒂尔曼博士调查发现,早起型孕妇所生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早起的习惯,而晚睡型孕妇所生孩子也有晚睡的习惯。这说明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怀胎数月后由母亲决定的,即胎儿在出生前就与母亲之间存在着“感通”,正是这种感通,让母亲与孩子间能够协调一致。

       对于生物学上“母子感通”这一极其重要的论断,人们却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它,去遵循它的规律。由于人们疏忽而忘却这一堆人类生命意义极其重要的规律,也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那些感情冷漠的孩子、那些孤僻的孩子、那些离家出走的孩子……

       文学家老舍先生曾说:“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响,却失去了根。”

       听完这些,妈咪们是否感觉——真是“压力山大”呀!看来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不能懈怠呢?那我们平时做的对不对呢?怎样的教育行为才是科学的呢?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谈妈妈的角色与责任。

一角色

1.保镖——过度保护

3岁的闹闹是个闲不住的小家伙,对一切都是那么好奇。但是家里人总担心他被磕着、碰着,于是“双方矛盾”就此产生:他听见炒菜的声音,想去厨房看个究竟,妈妈担心他被刀叉、锅盆碰到,对其三令五申将厨房划为“禁地”;他想做滑梯享受一个人的冒险,妈妈非要拉主他的一只手才觉得放心;他看小哥哥放风筝非常过瘾的样子,也想跟他一起跑,却被妈咪喝住……

孩子的好奇心就这样被人为地加了一堵“防护墙”,孩子更安全了,但慢慢地也更胆小了。当妈妈处处担心出乱子时,也在无声地传递一种信息:世事危险。

好奇和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其间他们的行为难免会有些出格的地方。如若对此过多地加以限制,不仅束缚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而且也限制了宝宝认知世界的视野,减少了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这对他的智力发育也有不良影响。

适当地放开手吧……

2.保姆——过度溺爱

佳佳5岁了,但一些基本的自理技能还都不会,这也不能怪她。谁让妈咪太勤快了呢:宝宝要端水喝,妈咪抢先一步端起来送到嘴边;宝宝走了一截路嫌累,妈妈不顾手里拎着较重的东西,仍是低身背起了她;宝宝要剥花生,妈妈怕搁着小手自己来剥,专给宝宝吃果仁……

在妈妈眼里,总觉得宝贝是小孩,很多事情都想为他做好。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照顾,但过度关爱却使孩子丧失了学习、成长的机会,并感觉爱是廉价的,并认为单纯获得爱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易于形成任性、自私、情绪不稳定、自理能力弱、依赖、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弱等问题。

可以说,这种“无微不至”的爱已然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当它成为包办一切的呵护时,这也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个温柔的“陷阱”。因此,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培养他的独立性,交给他基本的生活技能,并给他学习、锻炼的机会。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孩子不光在有些事情上能自理了,某些时刻还成了您的小帮手呢!

3.法官——过于干涉

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在一家幼儿园户外场地,一个妈妈正陪孩子在滑梯旁玩。宝宝想从滑梯上倒着上去,被妈妈叫停了,“不可以!你这样爬不上去,上面的小朋友滑下来会伤到你。”

这个滑梯有两个可以上下的通道。宝宝悻悻下来后,正想往其中一个通道爬上去,妈妈也许想让孩子有秩序地玩玩具,又告诉他,“不行,你应该先从有阶梯的那个通道上去。”

好不容易爬到了滑梯口,妈妈又交代了:“快下来,快下来,天气太热了,妈妈帮你脱掉一件衣服。”这时,宝宝再次流露出了不愉悦的情绪。

在短短2分钟内,这位妈妈在不经意间对宝宝的“指导”高达15次,其中包括“不”字的话,说了8次。

您知道吗?当这些数字慢慢累加的时候,孩子的独立性、思考力也就慢慢被消磨掉了。久而久之,妈妈的权威意志、喋喋不休,事无巨细,样样过问会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即便你说得对,他也不肯照办,甚至对着干;要么绝对服从、听话,继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成为“依赖型”孩子。可以说,过度干涉是孩子成长的阻力。

当然,以上情况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那就从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开始做起吧,给他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当他的行为和想法出现偏差时,先别着急“指点江山”,冷静一下,让引导代替干涉,让建议代替指责。

4.开发商——过度开发

 可爱的小点点才4岁已经非常不简单了,不仅会认识了上百个汉字,还会背上百首诗、算算术,这些都不算,妈妈早就为她制定好了“美女+才女”的培养计划,琴棋书画、舞蹈礼仪,真是样样不拉。为此妈妈还专门辞职在家,以便于带宝宝奔走于各个特长班、辅导课。可这些富于人文艺术的课程并没有让小点点精神焕发,反而常常像个蔫茄子一样。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请老师、找专家、学经验,为孩子制定各类培养计划,真是恨不得“一岁就上常青藤”。注重早期教育、潜能开发本没有错,但如果只是一味给孩子灌输知识、技能,而忽略了这些内容是否适应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过度开发,以剥夺孩子的时间和快乐为代价,一旦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厌学的种子,将会是一种“灾难”。

早期开发并非越早越好,也不是灌输得越多越好,而应从孩子的个性、气质类型、潜能特点出发,进行适当的智力刺激,并给予孩子休息和自由玩耍的时间和空间,使其从中获得经验。并注意培养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快乐感。只有出自兴趣的学习才是主动、快乐、不易厌倦的。当这种美好的感受内化为动力时,孩子日后的学习也将是畅通无阻的。

5.ATM机——过度满足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参加教育咨询,对专家说:“我这个孩子吃的、穿的、玩的,什么都不缺,而且什么都是最好的。但他还总是不快乐,经常抓着自己的头发,把头往墙上碰……”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去剖析,为您展示一个新的视角。

如果孩子被过度给予、满足,他会:展示、炫耀、毁坏、轻视、默然处之……

而不是:欣赏、珍惜、爱护、充分利用……

孩子的感受会是:反正这么多人给,还有更好的;只要我想要,他们就给买;我不用努力就能得到想要东西……

因此,爱孩子不等于对他有求必应,延时满足他的需要或经他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会使孩子懂得珍惜,也让他学会克制、忍耐,进取。

您有上述角色的影子吗?

tips

说给单亲妈妈

1.在孩子面前,我们没有叹息的权利

母亲用怎样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将来就用怎样的眼光看世界。妈妈现在不仅仅是物质的是供者,还是孩子的精神支柱。作为单身妈妈,在孩子面前,没有悲观的权利。即便是伤痕累累,即便是心灰意懒,也要隐藏自己的眼泪和叹息,不可随意向孩子展示,因为孩子更需要保护和安慰,更因为我们不想让他们有一个消极的人生观。

2.无需负疚 

对孩子有负疚感的单亲妈妈很多,其实,这种负疚心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不是为了伤害孩子才离婚的,恰恰相反,我们是为了让孩子的生活脱离纷争和痛苦。婚姻的失误并不是我们能够预见和避免的,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命运的一部分,也是孩子命运的一部分。

3.像对一个普通的孩子那样对待孩子 
负疚感往往导致补偿心理,从而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的结果是要么培养出一个自私骄横、不会体谅别人的冷血孩子。过于无微不至的爱往往会让孩子感到负担,更不利的是,这种方式更多地暗示了孩子与众不同。总之,我们要像对待一个普通孩子一样对待我们的孩子,不要让他感到自己格外被照顾、被保护。为此,我们应时常克制自己的爱护孩子的冲动。  

另一方面,孩子固然无比重要,但是也不应该是单身妈妈生活的全部。妈妈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这种生活态度对孩子本身来讲也是一种积极的示范。 

二 责任

其实,现在没有责任心的妈妈并不多见,但是有责任心,但责任没用到地方的妈妈却不少见。因此,下面我们谈妈妈的责任,选择多个方面,从大家易忽视或易走进误区的角度来说。

1.关注孩子健康(睡眠、饮食、运动

1)睡眠

一个孩子是睡着的时候在长个子,人一般在22:00-1:00为生长激素的分泌的高峰期,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肌肉、结缔组织和内脏的生长发育,意味着孩子在10点之前必须是睡着的。

孩子大脑的夜间状态对他们的身心成长至关重要,在大脑夜间分泌的重要物质当中,有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东西。它与睡眠紧密相关,这种激素具有抑制性成熟的作用。越是睡在光线明亮的寝室里,越无法充分分泌应在此时期分泌的褪黑激素。如果在这个非常短暂的时期没有充分分泌褪黑激素的话,首先会带来性早熟的结果。

而清晨光线变明亮后,孩子大脑分泌的是血清素。这种物质对于乳幼儿大脑的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褪黑激素。

 睡眠环境:隐形杀手——辐射

2)饮食

儿童营养饮食误区 

晚餐吃的少对成年人来说晚餐吃的少,是很好的一种饮食行为与习惯,但对于儿童而言就另当别论了。儿童是处于发育的旺盛期,需要大量的能量与营养来供应身体和大脑的发育和成长,即便是晚上儿童成长发育也不会停止。如果晚餐吃的少,所摄取的能量与营养就会减少,日子久了将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不利于儿童的健康。 

偏爱肉食   有些孩子从小就成了“肉食动物”,既然孩子爱吃,很多妈妈也随他而去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肉食虽然含有比较丰富的营养,但儿童的消化吸收功能偏差,不能很好的进行消化吸收,长时间的进食肉类食品,容易使儿童形成疳积之症,导致儿童的身体素质下降。而主食中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儿童的运动量大,需要的热量也多,因此重视孩子的主食显得尤为重要。 

零食不离口   有些妈妈孩子准备的零食也是营养品,认为多吃点没什么,殊不知,这样让正常的三餐成了点缀。其实,这样不但不能为儿童提供正常活动所需要的热量和营养,还会带来一些健康问题,比如脑细胞营养不足、思维分散等,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危害。 

常喝饮料   有些妈咪的营养学知识非常薄弱,认为饮料比水贵,所以饮料酒比水好。这真是大错特错,尤其是一些带泡的碳酸饮料。

盲目补充营养  生活中儿童营养品的广告是铺天盖地,由于爱子心切,很多妈妈便对儿童进行滥补,从而导致了一些疾病和危害的发生,对儿童的健康产生了不利的作用。如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某些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这些都可以引起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儿童身体存在着潜在的威胁。

3)运动

诸如俯卧、抬头、挺胸、爬、坐、站立、行走、跑、跳、钻、投、抛、攀、翻滚等动作都属于大运动,3-6岁是大肌肉运动的敏感期,也就是发育的黄金时期。看似只是跑跑跳跳,其实它的意义很重要一方面能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另一方面,由于动作是大脑命令的执行者,动作的敏捷性直接反映了来自大脑的思维状况,所以运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脑科学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增加脑的血流量,从而供给脑细胞更多的空气和养料,对脑发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婴幼儿的运动还可以增加脑的重量和皮质厚度,如果脑缺氧或血糖不足,会严重影响脑的正常发育和思维活动、聪明智慧。德国弗赖堡大学研究人员经大量研究发现,原来运动使发育因子通过血流循环进入大脑,促使神经细胞新生,从而改善大脑的记忆力与认知能力。

2.关注孩子的心理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因此,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尤为必要。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标准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运动、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儿喜欢在入睡时让母亲的抚摸,有的偏爱吃某类零食等,这属于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并非心理疾病。 

良好的个性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无怪癖、无恶俗举止。

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就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来测定。 
正常的心理素质无过分畏惧、惊恐、焦虑表现,喜怒哀乐表诸于色,活泼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反之,常常表现出过度恐惧、紧张、焦虑,需到专业机构去检查。
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尤其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会显得好奇兴奋、念念不忘。如果一个孩子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显得漠然冷淡,那么孩子的心理需要检查。 

善于与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能与人平等、友好、和谐地相处,无猜忌、无严重的嫉妒心理等。

如果孩子有反常行为,请到专业机构进行咨询或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3.填知识≠长智力

填知识为什么不等于长智力呢?我们不能迷信,要相信科学,所以还是请脑科学来说话。宝宝初来人间,迅速进入了大脑发育的“快车道”!到3岁时,孩子的大脑发育已经大致完成80%;到了6岁左右,大脑发育达到了90%。从大脑的角度而言,神经元密度越高,孩子越聪明。而提高神经元的密度,主要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突触,它具有传导神经元信息的功能,一旦突触形成庞大的“大脑互联网”,那么信息传递也就畅通无阻啦。

新的问题出现了:脑突触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它主要依靠感官经验(看、听、闻、触等)的刺激。那些积极而适宜的活动能增加大脑神经元接收和应用信息的机会,提高神经联结的速度、强度与精确度,同时修剪掉无用的,错误的突触联结,从而形成发达而高效的神经网络。


有些妈妈着急了?那我该怎么做呢?

为孩子的早期发展提供丰富的环境是必要的,但这里的“丰富”更强调一种文化资源的充足,比如玩具、书刊及父母营造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孩子活动的范围也不仅限于家庭内部,而是让他的足迹遍及多个有自然现象的角落,以帮其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与同伴一起玩耍、交流,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4.情商培养——性格、品质、独立性等

(1)性格培养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摩武俊先生研究发现,母亲的教育态度和儿童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母亲的态度是支配的,儿童的性格则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性的;母亲的态度是事无巨细的呵护,儿童的性格则是幼稚的、依赖被动的、胆怯的甚至是神经质的;母亲的态度是一味地保护的,儿童的性格则会缺乏社会性,并具有非神经质气质,其情绪大多处于稳定状态;母亲的态度是忽视冷漠的,儿童的性格则会冷酷,且多情绪极不安定,但是创造力比较强;母亲的性格是专制的,儿童的性格则是事事依赖或者反抗,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十分执拗孤僻;母亲的性格是民主的,儿童的性格则是亲切的、直爽的,并且喜欢社交和与他人协作。 
好母亲不是天生的,只要不断完善自己,就是往合格母亲的方向又进了一步。 

(2)品质培养

生活给了我们培养孩子的品质的契机,看看北大学生妈妈的几个例子吧!

张颖  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双学位  后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颖颖5岁开始学琴。老师是每周上一次课,上课的地点离我们家很远,骑单车去要30多分钟,每次上课都是妈妈骑单车带着她去,春夏秋冬,风雨无阻。

    记得有一次她妈妈下班回家很晚,天黑沉沉的,狂风吹得尘埃满天,门窗乒乒乓乓地响。我在一边说:“暴雨要来了,今晚就别去了吧。”

    她妈妈用眼睛望了一下颖颖,颖颖也抬起头看看妈妈:

    “好啊!不去了,我能看《唐老鸭》了!”她怯声地说着,又把脸转向爸爸,明显是等待声援,我很快领会了:

    “好,不去了,我给你们做饭。”我卷起袖子就往厨房跑。

    这时她妈妈发话了:“不行,要去!”声音斩钉截铁,颖颖和我都愣住了。

    她妈妈接着对颖颖说:“不就下雨了吗?有什么好怕的,别的孩子都去,为什么我们不能去?一堂课不上,你就跟不上,老师讲的一些要领你就不清楚,就会落后别人。”

    我一看她妈妈态度坚决,也就顺势哄着颖颖:“去吧,去吧,别耽误了课程。”颖颖很乖地点点头,于是自己准备好了小雨衣,跟妈妈走了。

    路上的汽车都打开了车灯。走着走着,到了低洼的路上,路面已经积满了很深的水。颖颖穿着小雨衣坐在单车后面,两只手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腰。

    这时,对面开来一辆汽车,旋转的车轮带着积水像洒水车一样溅起一米多高。前面的单车连忙躲避,妈妈一下没反映过来,前轮撞到了前面单车的后轮上,母女俩“啪”的一下摔在地上,颖颖哇哇地大哭起来。妈妈半身湿透了,顾不得查看自己的伤痕,连忙去抱摔在地上的颖颖,只见颖颖的小脚卷到了单车车轮里,车轮的钢丝在她的脚背上压了一道深深的红印。颖颖哭她的脚,发泄地喊着:

    “妈妈,我们回家吧!”

    她妈妈扶起单车,在路边仔细地检查了一下颖颖的脚,发现没有伤着骨头,就坚定地对她说:“还是去吧,没多远了。既然出来了,就坚持到底。”

    母女俩到达上课地点,已经7点多了。由于大雨,稀稀拉拉来了一半的孩子,老师还没上课。妈妈连忙拿出带的食品,母女俩吃了起来。颖颖的眼睛里还挂着泪花。她一边吃,一边小声地对妈妈说:

    “你看卓卓、娜娜都没来。”

    妈妈说:“不要管别人,我们来了,还有这么多人来了。”

    上课时,老师对来的孩子给予了表扬,颖颖很快地投入到演奏中去了。

    回家的路上,雨停了,路灯在闪闪发亮,母女俩边走边对话:

    “妈妈,你痛吗?”颖颖问。因为在老师那里她看到妈妈腿上在流血。

    “有点,没关系。”妈妈回答道。

    “那你为什么不回去呢?非要去上课,要是听爸爸的,我们今天就不会摔跤了。”

    前面又到了积水地了,妈妈干脆跳下来,推着单车边走边说:“学琴是学艺,要持之以恒,人们说三天不练手生。妈妈让你学琴,并不指望你将来成为艺术家,登台表演,主要是要锻炼你持之以恒的毅力,干事情不要半途而废,不要有一点困难就找借口。例如今天的暴雨,我们不是挺过去了嘛。”

    妈妈停顿了一下说:“以后大了,你要读很多书,干很多事,但要有所准备,要完成任务干成一件大事,都是不容易的,都要持之以恒。”

    颖颖望着妈妈一拐一拐地推着单车,看着妈妈坚毅的脸庞,点了点头,说了声:“嗯。”

    后来她长大了,小学、中学、大学,遇到不少困难,依稀间还记得“学琴……暴雨……摔跤,妈妈一拐一拐地推着她,教给她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都要有毅力,持之以恒”。

陈莘  保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方向   后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    (培养学习独立性)

“这个字念第几声?”小学四年级学生陈莘在做语文作业,作业要求将词语标出声调。在她看来,妈妈这个早年的语文教师,肯定张口就能读出来,她顺手标上,作业就能很快完成啦。

    我看了看,这道题看似容易,其实暗藏陷阱:有生僻字,有多音字,有在不同的字前面会变调的字如“一”、“不”……一时间,我对它们的准确读音还真没有确切的把握。

    我说:“自己查书查字典吧,这样记得牢。”

    陈莘有点儿不高兴了:“妈妈不帮我。”

    家里人更不高兴了:“你帮她一下,让她快点做完作业不好?”

    我想了想,虽然可以由我来为她查,但还是让她自己查更好一些。理由是:

    首先,无论是日常应用,还是对待考试,这些字的读音是应该记住的;自己查一遍,就不容易忘;而不费脑子得来的东西,不容易记得。

    其次,课程不断有新的要求,家长已有的知识不一定跟得上这些要求,把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识教给孩子,不一定对孩子有益。尤其是不少家长以依稀记得的知识来辅导孩子,一片好心换来的却是“误已子弟”。

    比如陈莘面对的这道题,家长可以这样做:凭自己的记忆把字音读出来,让孩子标音;或者,自己查字典,让孩子照着字典标音。但是,误差也许就在这时产生了:字典词典在标“一”和“不”的音调时,都是原调(“一”,第一声;“不”,第四声),而这道题恰巧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变调。还有那些多音字,如果家长凭记忆、凭个人的知识水准“辅导”孩子,孩子出于对家长的信任,可能会误读一辈子。

    遭遇几次拒绝后,陈莘知道了:作业的具体答案别去问妈妈;而且,作业答案要精确,不能模模糊糊大概如此。

    我觉得,考试也好,作业也好,做事也好,答案必须精确——孩子应该养成这个习惯。后来,在陈莘的中学、大学阶段,我有时跟她讨论一些题目时,常常感到她的答案一语中的,相当精确,心中真是十分欣慰。

    我们的感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在必须的时候向孩子说“不”。

陈斯超   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后赴美国莱斯大学工程学院计算与应用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节俭、不浪费)

儿子小时候,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在吃饭的时候,不经意地常有一些饭粒掉在饭桌上。对此,我们常感到不舒服,我们想,粮食是宝贵的,每粒米饭都是经过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用汗水种植成的……直到今天,我们也决不会白白浪费和糟蹋粮食。

    但我们的小儿子,因其经历毕竟太浅,对此感受不深,为了给孩子在这方面以良好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我们夫妇和儿子的外公外婆除了保持我们不掉饭粒在饭桌上的良好习惯外,还结合儿子刚学过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在用餐的时候,有意地施以适当的教育,引导儿子注意这方面的习惯培养:

    如适当地谈论农民种粮食的辛苦,谈论我们当知青时艰苦而简朴的生活,谈谈战天斗地创业的艰辛,表扬外婆煮饭的辛勤;我们还给孩子讲一些与米饭有关的故事,例如向小儿子讲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长身体时,因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我们缺衣少饭饿肚子的经历;外公外婆则讲抗战时期,他们在逃难的路上,时常饥不裹腹的艰辛。

 

做到了上述内容,是否就是最佳妈妈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那还缺什么呢,我们来往下看。


 伟大的母亲是智慧的母亲

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1.顺应天性

惠施和庄子比谁种的葫芦大。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都勤快地施肥、除草。与惠施不同的是,庄子每天只是去地里转转,从不施肥、除草,见没有什么异常就自顾自做别的事去了。不久之后,惠施的葫芦苗相继死去。庄子的却长得格外好,最后结出了大的葫芦。惠施不解,前去请教:“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的那么好呢?”庄子笑答:“你错了,其实我也是用心管理的,看到它们都在快乐地生长,我当然不用去管它们。而你不管苗是否需要浇水、是否需要松土、施肥,拼命地施肥、除草,哪有不死之理啊!”

庄子种出大葫芦的经验就在于他的栽培方法顺应了植物的天性,顺应了葫芦苗自然生长的规律。教育也应该顺应人的天性,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

2.因材施教

老祖宗在几千年前用的毕生实践留给我们一句话: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小孩子而言,就是先发现他的兴趣点和自身优势。

我们仔细研究那些杰出人物的传记,都能发现这些人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萌芽。孔子很小的时候就不喜嬉闹而愿意玩祭祖的游戏,他的母亲就顺势利导让他学习“礼”;拿破仑儿时不愿听大人的话,但却总是一个深孚众望的孩子王;达尔文对文法、诗歌不感兴趣,可对植物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好;爱迪生无法在学校接受教育,可其好奇心却日甚一日,她的母亲总是设法满足他的好奇心……

3.善于引导

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瓶牛奶,您会怎么做?

常见版本如下:

训斥版——“你怎么不小心呢”“不让你动,非要乱动……”

安慰版——“宝宝,没关系,快站着不要动,小心弄脏了衣服,让妈妈来把牛奶擦掉。”然后,把孩子抱开,自己拿抹布把地擦干净。

发明家母亲——“哇,你真厉害,妈妈长这么大,都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牛奶海洋呢。”他听妈妈这么一讲,突然就不害怕了。这时,妈妈又对小孩子说:“既然牛奶已经打翻了,你愿意和我一起玩一下吗,然后你是想用抹布,还是海绵和我一起把牛奶擦干净呢?”最后,母子两个快乐地在“牛奶海”里玩了一会,又一起把整个厨房擦得干干净净。故事还没结束,妈妈又让儿子拿着先前打翻的塑胶牛奶罐,装满了水,然后再教他用双手拿,牛奶罐才不会松掉。

美国有个发明家,一生成果颇丰。人们问他为什么如此有探索精神,他说受益于幼年时妈妈的一次教育。那一刻,他知道不需要害怕错误,除此以外,他还学到,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即使失败,也能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